开云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曙采厂:“三个优化”巧破局自去年起,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采油作业四区大胆探索,实施“三个优化”系列措施Kaiyun,实现了人力资源盘活、工作效率提高、安全环保风险减少、大头成本费用降低的“四重效果”,成为破解发展难题、打造新型采油作业区的关键一招。截至今年10月,同比节约电费159.79万元,燃气费219.95万元;实施人员调剂32人次,优化巡检距离20.2公里,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掘,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,为增储上产做好有力保障。
作为开发近50年的稀油老区,该区管理着26座自然站和1075口各类油水井,地域面积达58.68平方公里,巡检面积占全厂30%以上。然而,一线员工逐年减少,年均退休20人。到今年底,作业区一线人,白班人数严重不足。同时,站上单趟巡检距离平均在15公里,个别站甚至达20公里以上,点多面广、人员锐减、安全风险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。
该区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新型采油作业区改革方向,提前思考谋划,着力提升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,一面精细盘算水电气节约的账,一面科学统筹经营、安全、人员的大账。通过“优化整合站点、优化巡检模式、优化工艺流程”的“三个优化”,巧妙得破解了这个僵局。
该区稳步推进改革工作。结合新型采油作业区改革要求,通过将区域重新划分、站点整合、资源利用等方式,停运了4-11站,并交由临近的4-6站管理。对3-4站、3-9站、古7站、古2站等6座站及二线个岗位进行优化整合,试点执行“计量站无人值守、接转站少人值守、按片区设置巡检班”等新型管理模式,调剂盘活35名岗位员工充实到一线采油工岗位,有效缓解了一线人员紧张的问题。
将3-11站油井合并至3-6站管辖,并在3-6站与3-11站之间的跨沟管线余米“搭桥手术”,缩短了巡检距离15公里,并实施密闭集油改造4井次。这一举措大幅缩短了巡检线路和时间,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,实现人员挖潜6人,还避开了2条公路,提高了员工巡检的安全系数,实现了施工投入低成本和缩短巡检工作时间的双赢目标。
推行巡井巡线一体化管理。撤销了曙二联的巡线工岗位,交由外输管线主要路径同向的曙三区沿途的采油站负责,既提高了巡检频次,又提高了巡检质量,还调剂出2名员工Kaiyun。调整生产管理方式,对边远井改进生产方式,对低产低效井实施改捞油、间开和高含水关井8井次,取消坝外及边远井巡检,减少了5.2公里的巡检距离及夜班3人的员工数量,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。
实施采油站自压输油,改造4-1站密闭集油4井次,新增日外输液量60吨,增加日产气量800方。对已有的输油管线进行流程改造,通过油井产液压力实现自压输油,停运外输泵,减少用工3人,实现少人值守。
以优化工艺、减少管线、合并站场为原则Kaiyun,实施串接集油、远端掺水。利用3-2站北翻斗,新建掺水、回油至曙2-09-03井远端掺水,关停3-13站,降低掺液管理难度。该举措共关停设备7台次,实现人员调剂11人。针对潜山区域管道腐蚀严重、频繁泄漏、输气困难等情况,实施潜山气改电改造。目前古2站、古7站已完成气改电,实现气管网停运,减少了加热炉巡检工作及气管网巡线公里,消除了管线泄漏风险及安全、环保隐患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3 开云(中国)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:鄂ICP备20014382号-1